2023年5月,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明确指出,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”,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头脑。bwin必赢立足学科特色,以科学家精神、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国智能制造故事为核心,通过科技载体、思政平台、创新做法,构建起贯穿大中小学的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,让思政教育更贴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,使思政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得以有效传递和内化。
科技载体深度融合思政元素。学院将工科专业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鲜活载体,打造 “三维融合” 育人模式。一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实习实践、科普课程、境外访学中,开发 “科学家故事 + 技术原理” 双主线教学内容,在讲解机械结构、智能制造设备时,同步讲述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探索历程。例如在介绍 3D 打印技术时,既讲解分层制造原理,又讲述中国3D打印之父卢秉恒院士的科技报国故事,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同时感悟创新精神。二是用大国工匠精神赋能实践教学,在工程训练、设备操作等实践环节中,强调 “精度意识”“责任意识” 培养,让大学生在金工实习、数控实习中、中小学生在研学实践中体会 “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” 的工匠品质。三是以中国智能制造故事串联育人链条,整理我国制造业从 “跟跑” 到 “领跑” 的典型案例,制作成可视化教学素材,在科普讲座、研学活动、教学课程中展示中国智能制造、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发展成就,激发爱国情怀。
依托星火馆搭建专业化科普思政平台。近日,我院牵头申报的华侨大学星火馆入选中国科协 “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(高校星火馆)”,成为省内 10 所入选高校之一,为思政一体化育人提供专业化平台支撑。星火馆涵盖精密加工高性能工具馆、南安石材文化展览馆、智擎移动机械未来馆、电气热安全与监测技术馆、人工智能体验馆和非遗制造文化体验馆等六大场馆,聚焦 “科普赋能思政” 定位,设置 “科技思政展区”,通过实物陈列、互动体验、视频演示等方式传递精神内核 —— 如在工业机器人展区展示 “研发团队自主创新故事”,在非遗制造文化体验馆强化 “传统工艺现代化” 的文化自信。星火馆组建由 “智造先锋” 讲师团等 30 余位教师领衔的科普师资队伍,专门开发适配大中小学的思政科普课程,成为集资源整合、活动开展、跨校联动于一体的思政教育新阵地。
以趣味化破解注意力难题的思政建设手段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需打破单向灌输模式,通过游戏化、沉浸式、跨界化等创新手段,将思政内涵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。一是游戏化学习:让思政知识 “可闯关、可互动”。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,将思政内容转化为 “任务式”“问答闯关式” 游戏。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“重走科技报国路” 主题挑战,在实践探索中解锁思政关卡,通过竞技比拼深化理解。二是沉浸式体验:让思政场景 “可感知、可参与”。借助技术手段和场景营造,打造 “身临其境” 的思政体验,用感官冲击替代抽象说教,增强内容吸引力。例如穿着汉服、朝鲜服等讲解民族服饰背后的历史故事,在情境代入中增强文化认同;依托 AI 生图技术生成民族服饰的二维纹样与三维模型,再通过激光切割、激光内雕、3D 打印等工科技术将设计转化为实物作品,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与手工实践的融合中 “活起来”。这种 “认知 — 设计 — 制作” 的沉浸式流程,既调动视觉、触觉等多感官参与,又让思政内涵在技术体验中自然渗透。三是实践创造:让思政价值 “可转化、可生长”。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内化思政内涵。小学开展 “科技思政手工课”,学生制作标注故事的 “梅兰竹菊四君子书签”“古厝建筑拓印”等,引导学生结合思政主题设计实用小发明,让学生复刻非遗技艺过程中传递工匠精神,让思政价值在成果落地中自然生长。
(初审:吴瑕,复审:姜峰,终审:余桦)